《爬山虎的脚》说课
发布时间:2020-10-10 11:24:09 浏览次数:174

爬山虎的脚》说课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第7册的课文《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学习课文3~5自然段。《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的,启发人们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课件、彩色笔、画纸
  五、教法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经,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发全脑为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管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的课堂教氛围,在阅读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生动的多媒体课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景,激发学生情感,然后老师就问:你们知道在这一大片绿油油的叶子里面藏着什么?这样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如;
  (1)画一画
  让学生拿起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议一议,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应该怎样改。最后引导学生欣赏课件,议论把“一脚一脚”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过看课件、讨论,学生不但理解了“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3)用“如果……就”的句式说说你的发现。
  (三)总结全文,指导学法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四)拓展文本,延伸课堂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的作业是:以《我发现的秘密》写片段。

  七、板书设计
  (一)教法
  1、多媒体直观法。
  教师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多种情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之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2、质疑问难法。
  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3、自主、合作、探究法。
  (二)学法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姚老师引导学生采用“自渎、自悟、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