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2.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二、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爬山虎实物或图片、彩色笔、画纸。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猜谜导入:“一墙绿叶爬满藤,随风荡漾绿波纹,根根细丝头上卷,爬到高处叶更浓。”打一植物名(爬山虎)。
2. 展示爬山虎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点,引出课题《爬山虎的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画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
2. 检查预习情况,指名读课文,纠正读音,理解词语意思。
3. 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相机板书:生长地方、叶子、脚。
(三)研读课文,深入探究
1.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 思考: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叶子的?重点介绍了什么时期的叶子?特点是什么?
? 再读第一、二自然段,想象画面,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 出示投影,按课文内容填空,巩固对叶子特点的理解。
2. 研读第三、四、五自然段
? 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什么独到之处?结合插图和文中句子,从位置、数量、形状、颜色等方面具体描写爬山虎的脚。引导学生发现比喻句的妙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爬山虎脚的样子。
? 学习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找出写爬山虎爬墙动作的词语(触、变成、巴住、拉、贴),并用多媒体展示爬山虎向上爬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动词的准确运用。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爬山虎爬墙过程的理解。
? 学习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与墙有什么关系?触着墙的脚和没触着墙的脚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的特点,以及脚与墙的密切关系。
(四)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 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或其他地方的爬山虎,仿照课文写一篇观察日记或短文,要求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 小组合作,选择一种植物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准备在下节课上进行交流分享。
(五)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爬山虎脚的特点以及作者是如何抓住特点进行描写的。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学会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六、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生长地方:墙上
叶子:绿、新鲜、排列均匀、漾起波纹
脚:位置(茎上)、数量(六七根)、形状(像蜗牛触角)、颜色(嫩红)
爬墙动作:触、变成、巴住、拉、贴
脚与墙关系:触着墙牢固,没触着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