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综述---让语文课有点趣味
教五年级语文已有两回了,《杨氏之子》这篇课文,也已经教了很多遍,但因遇到的孩子不同,解读的深度不一样,因而语文的质感也颇为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光彩”。记得前几年的语文课堂上,《杨氏之子》作为第一篇文言文出现在五年级的课本中,或多或少会有些让孩子们措手不及,大多数孩子面对这种简单却有些难理解的句子,似懂非懂,课上也用“沉闷”来回应我。我有些沮丧,每每上完这课,总感觉有许多孩子没有学好,没有达成自己预定的目标,教学环节也在艰涩生硬的氛围中痛苦地结束。而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总有些小小的忧伤,有些说不出的遗憾。文言文,如此美好的语言文章,洋溢着传统语言的音韵之美,怎么才能让孩子们喜欢,怎么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呢?
这次又要教《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我反复琢磨、思考,构想着可能会出现的种种状况。这篇课文被排在第三单元的首篇,主题为“语言的艺术”,旨在通过让学生阅读、感悟,感受不同人物的语言表达艺术。而《杨氏之子》一文的教学难度是深刻体会杨氏子语言的精妙,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如果只让孩子在课上交流,说一说,讲一讲这个故事远远不够,只有引导学生抓住杨氏之子“应声答曰”的妙语“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通过对比句子,体会“未闻”二字的巧妙,感受婉转对答中的智慧。这“语言妙处”很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让学生弄明白的,那就是:孔君平以姓氏逗杨氏子,巧用与“杨”字同音的 水果“杨梅” ,逗引杨氏子“此是君家果”。原本是孔君平一时兴起的 逗弄,没想到杨氏子异常聪慧,马上由“孔”想到了“孔雀”,也以姓氏用委婉有礼的否定句式予以回应,让孔君平无言以对,对这个孩子刮目相看,让学习课文的我们也感受到了这个“杨氏子”的“甚聪惠”。如何让孩子们对“巧用姓氏”这种语言巧妙之处印象深刻呢?我突发奇想,为“孔君平”改姓,只要文意顺畅,不是比单纯地说教要好上几倍吗?给孩子这一个机会,好玩、有挑战性、玩味文字的游戏,一定会让孩子更爱语文,乐于传承我们的母语。
这节课,虽然课上留给孩子谈论交流的时间少了,没有让他们展示自己想到的,但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我感觉语文课还是要教出 “趣味”来,一定要让孩子们印象深刻,忘不了,感觉有意思。如果我们的课堂做到了这一点,还怕孩子们不爱语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