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特征、内容
发布时间:2015-1-28 12:47:04 浏览次数:179

于漪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与特征、内容

 

(一)于漪教育思想的三个来源

 

   于漪老师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一直扎根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她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于漪以她特殊的个人经历,成就了她的“通才”优势。为她高屋建瓴的思想的发散性、多元性、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她的理论建树提供了优越的前提条件。她的理论建树,从根本上说,是源于她广博而深厚的学养。

 

构成于漪理论学养的主要来源,有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唯物辩证法,构成于漪教育思想理论基础的第一要素。于漪在这方面有深厚的功底。翻开于漪的理论著述,随处可见对马克思理论的援引和论证,她的“学科性质人文说”就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之上的。她以“建立中学语文教学理论体系”为己任,而这个“体系”的“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于漪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保证了她的思考和阐释始终处于科学的哲学层面,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洞察社会和教育的变迁,预见发展的大局,不断推出创造的硕果。

 

2. 有较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

 

   如果把于漪的教育思想比作一棵大树,那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如同光照,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思考角度和科学的方法论。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则是其扎根的土壤,为之提供了丰富营养以及深厚的文化底气。

 

于漪的学生时代,不仅打造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同时雕塑了她作为文化人的基本品质,也积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底蕴。于漪的教育生涯和丰富思想,深深地浸润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多种精华养料,通过她在人生实践中的感悟与时代精神的淬火交融,而集于一身,自成一体。

 

3. 注重吸收当今国外先进思想的经验

 

   一棵理论大树的开花结果,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光照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还需要多种有机物提供生长必需的养料。于漪的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也离不开外来先进文化学术理论的滋养。于漪的学术观是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境界。正是在这一点上,于漪表现出了一个中国教育家的自信和成熟。

 

于漪的理论之树千丝万缕地植根于肥沃的实践土壤,因此,她的教育思想也如生活之树一样,永葆着青春的生意与蓬勃的长势。

 

(二)于漪教育思想的基本特点

 

   几十年来,于漪老师始终投身教育第一线,呕心沥血,坚持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探究和思索,使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她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时代性、前瞻性和创新性。

 

1. 时代性

 

   于漪老师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她认为“社会在前进,教育必须具有时代性”。为此,她提出了“三个制高点”,即,一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要勇于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站在战略的制高点上。要增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责任意识。三是站在与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竞争的制高点。要善于吸收先进养料,敢于与发达国家竞争。站在上述三个高度,于漪老师又提出“三个瞄准”,即,瞄准二十一世纪的基础教育,努力把今日的学生培养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有用之才;瞄准国外基础教育先进国家的教育,从严治学,发奋图强,教出水平;瞄准国内、市内兄弟学校的教育经验,搏采众长,力求少走弯路,教出特色。

 

2. 前瞻性

 

   于漪老师认为:“教育效果往往是相对滞后的,因此教育必须克服浮躁,要有前瞻和远见,要用明天建设者的要求指导今天的教育”。由此她提出了“教在今天,想到明天”。培养学生就得精心研究学生,研究今日的学生,研究明日建设者的形象。

 

为此,于漪老师提出教师首先要自我教育,完善人格。教师心里要装国运、装教育、装学生、装责任、装追求。教师身上挑着千钧重担,一头挑的是学生的现在,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未来,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