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公开课及评课记录
发布时间:2024-3-17 20:50:35 浏览次数:9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临川八小   郑丽萍

教材解析

《十六年前的回忆》是六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红色教材,也是一篇回忆录。通过革命先驱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于1943年在父亲被害十六年后回忆其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与敌人坚决斗争的情景及被害后一家人的悲痛之情,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无比敬仰与深切怀念。本文在多套教材中已延用了几十年,是一篇经典之作,文本中的许多语言文字含蓄耐嚼,细节描写突出,人物形象鲜明,运用了前后照应(首尾呼应)、直接描写主要人物的语言、神态等和对比描写不同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李大钊的精神品质。

教学目标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教学重点

1.会写“稚、避”等15个字,正确读写“埋头、幼稚”等3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课前准备

教师:生字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生字新词,收集作者及主人公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歌曲渲染

1.播放音乐《五月的鲜花》。

当这优美的旋律在耳畔响起,你是否想过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谁为我们创造的?让我们走进《十六年前的回忆》,去感受那令人难忘的历史画面。

2.质疑课题:课文题目为什么是“十六年前的回忆”?作者回忆的又是什么呢?

3.认识李大钊: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对李大钊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

【设计意图】对于革命,学生太陌生;对于革命事迹的伟大,学生难以感同身受。因此,上课之前,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有助于学生了解、感受那些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

二、初读课文,理解字词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主要写了李大钊的哪几件事?

课件出示:

本文是按照__________顺序写的,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件事。

2.指名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了解倒叙。师:作者是在父亲逝世十六周年时,通过回忆父亲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以及父亲遇难后家人的沉痛心情来叙述课文的。我们把这种表达方法称作倒叙。

4.这样,按事情发展的过程可以把回忆部分分成四部分。

第一部分(27)写被捕前。第二部分(818)写被捕。第三部分(1929)写在法庭上(被审)。第四部分(30~末)写被害后。

5.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相关词语。

课件出示:

埋头  含糊  幼稚  尖锐  魔鬼  局势  安定

法庭  避免  僻静  苦刑  残暴  严峻  冷笑

匪徒  占据  会意  执行  过度  轻易

1)学生自读生字词。重点正音:含糊(hu)。

2)小组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3)齐读词语。

6.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字。难字重点指导。

1)易错字:哼,右下角是“了”;刑,第三笔是撇。

2)难写字:魔,广字头的撇是长撇,里面写紧凑,不要忘写里面的撇折和点。

【设计意图】“磨刀不误砍柴工”,生字词的学习,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拉近学生与文本间的距离,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独立阅读,整体感知

1.导学:这篇课文我当学生的时候读过,当老师以后也读过,但每一次读,我的心里都会有一种深深的感动。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在你读的过程中,思考: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自主阅读,圈点批画。

3.小组交流。(如果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读书批注比较充分,观点鲜明,则考虑直接进入集体交流)

4.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课文,理清了课文的顺序,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学习课文,感受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革命者!

【设计意图】学生在深入了解李大钊后,就情不自禁地读起课文来,为烈士坚定的信念所震撼!由此看出:语文,正是依靠着文字向阅读者传递着信息与情感,只有“读进去”,才能“悟出来”。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词语。

2.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巩固落实课时目标,课下引导多去阅读文章,让学生回味和思考,这样会更好地延续学生的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能力、培养情感的过程。

《十六年前的回忆》评课记录

毛咏梅:课堂教学比较平实,做到了讲练结合,读写结合,以文导写教给了学生知识和方法,也培养形成着学生的能力。比如:充分利用精巧的板书在总结的时候引导学生发现首尾照应的写法,感悟其中好处,继而在文中为给定的句子寻找照应句,让前后照应的写法深入人心。在抓关键词理解句子时必要的点拨和牵引,使学生领悟了文章为了体现李大钊的崇高品质抓住人物语言和神态描写。

许瑶:教师教学设计有创新。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了“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一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句支撑李大钊壮举,凸显李大钊人品,激发学生佩服之情的文章情感的泉源,试图用一咏三叹的回扣朗读,深化学生的认识。这一点抓得准,抓得妙。

魏立华:值得商榷探讨的地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教学设计多,关注学生表现少,因而不能及时敏锐的捕捉学生反馈信息的有效成分,利用有效的追问,将学生高度概括的语言细化为紧扣文中关键词理解感悟的语文能力训练。教师情感在文本之外,引读缺乏激情,朗读效果不很显著。本班学生朗读课文语速普遍较快,看来教师平时教学中齐读方式运用的多,个体朗读指导的少,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待提高。

封琴:新课改我们倡导对文本采用整体感知,淡化逐的剖析分解但同时抓关键词、关键句读懂文本,习得方法依旧很重要,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才有语文味。如:“我又哭了,从地上捡起那张报纸,咬紧牙,又勉强看了一遍。”仅一个咬紧牙不但有我对 xxx 派的恨,有对父亲的爱,更有下定决心继承父亲意志。

陈兰:教学环节设计还能实用些。比如:最后出示中共中央对李大钊的墓碑评价。我们发现,评价的话语高度概括,远离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没有实效,完全可以根据配套练习,设计为李大钊写悼词或者你想对李大钊说些什么的语言表达训练,让有限的时间实现更多的产能。

许娟:对于文本思想内涵的挖掘结合现代生活让其有新意,更具时代特征,比如:李大钊坚贞不屈,毫不畏惧其实都是对自己本职工作的高度负责,责任意识,社会担当,在任何时代都有说服力,这一点挖透了,文本解读就有新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