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处理课堂节奏——动静相生
发布时间:2020-9-29 8:05:30 浏览次数:132

动静相生
 
 

 

就一堂课的基本形态来说,不外乎两种状态:第一种状态是动的状态。语文课堂上孩子们琅琅的书声,这是动态的表现;孩子们热烈地、充分地讨论,这是动态的表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提问、对话、理答、评价、引导、点拨,这些也是动态的表现。

 

但是另一方面,课堂还有一种静态的表现。有的时候课堂会非常的安静,每个孩子都在独立地阅读,独立地思考,虽然从表面上来看课堂没有声息,但是事实上,此时无声胜有声。而好的课堂节奏,一定是动静相生。

 

设想一下,如果一堂课一动到底,受得了吗?谁都受不了;反之,如果一堂课一静到底,那么这样的课还有吸引力吗?还有味道吗?

 

因此,理想的课堂节奏,应该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生,互相对立、转化、提升。

 

我曾经上过一课《慈母情深》,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18课。我自己在设计和处理这一堂课的时候,就特别地关注了动和静之间的节奏的处理。

 

事实上,动静相生作为一条基本的节奏处理的策略,我们要抓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在哪里呢?就是要处理好静,因为课堂上面静态的情况处理好了,自然剩下的就是动,因此抓住静的设计,就能够比较好地处理好课堂里边动静相生的节奏。

 

那么,《慈母情深》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是怎么设计和处理课堂里边的静态节奏的呢?在这堂课的教学当中,我安排了五次课堂上面的静态学习。

 

第一次,整体感知,完成课文梗概的填空。那是在初读课文的时候,学生在迅速地浏览了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做一个填空,这个填空的内容是关于这篇课文的梗概。其实也不需要学生把梗概全部写下来,只是为这个填空。为这个练习,我专门安排了四个填空,学生完成了这四个填空,也就完成了对课文梗概的感知和理解。那么这是第一次静,这个静可以帮助所有的孩子迅速地沉下心来,进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

 

第二次静,我是安排在设疑细读这个环节。当学生完成了课文梗概之后,学生知道了课文当中的那个“我”,最后看到母亲干活如此劳累,如此疲倦,母亲又是那样的憔悴,那样的瘦弱。所以,他再也不忍心向母亲要钱了,他的反应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用课文当中的那个词来形容,就是“鼻子一酸”的感觉。而我在处理这堂课的时候,“鼻子一酸”恰恰是整堂课的主线,也就是说,这堂课的所有的重要内容你抓住了“鼻子一酸”,就全部都可以抓起来,这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叫纲举目张。但是,这需要学生在充分细读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实现的。因此,这堂课的第二次静态设计就放在了这里,我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哪些细节,哪些描写让我鼻子为之一酸。这个时候花下去的时间后面能够产生巨大的学习效应。

 

第三次静,我是安排在深入品味这个教学环节当中。在这个环节当中,我抓住了描写母亲神态的这个慢镜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这是个慢镜头的描写,它在语言上面非常的有特点,这个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这一句话当中,“我的母亲”连续出现了三次,这是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第二,“我的母亲”被后置了,本来应该放在最前面说的: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本来应该这样说,正常地应该是这样说,但是课文不是把“我的母亲”放在了后面。“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不同的语言形式,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表达效果,但是怎么让学生体会呢?于是,在深入品味这个慢镜头的时候,我又安排了一次静态的学习。

 

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干什么?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比如第一次学生闭上眼睛,课堂非常安静,这个时候我说: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然后让学生睁开眼睛来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背?有的说:“这是一个弯曲的背。”有的说:“这是一个瘦弱的背。”有的说:“这是一个佝偻的背。”有的说:“这是一个能够隐隐地看到一根根肋骨的背。”但是这还不够,这个时候,又有一次短暂的静。我说:“孩子们想象一下,这是母亲的背吗?你回忆一下,在你的印象当中,在你的记忆当中,母亲的背是怎样的?结果就有孩子来形容,他说:“我记得,我母亲的背是笔直的。”也有的说:“我记得,我母亲的背是坚挺的。”也有的说:“我记得,我母亲的背是很健壮的。”于是在这种对比想象母亲的神态当中,语言的形式的魅力效果就这样在孩子们静态和动态相互配合的思考和品读当中被体会到了。这是这堂课的第三次静。

 

第四次静,那是安排在移情想象的这个环节。当课文的主体部分:四个镜头被处理完了:第一个广角镜头,第二个慢镜头,第三个快镜头,第四个特写镜头,这四个镜头都是针对母亲来写的。有的写她的工作环境震耳欲聋,有的写她的神态憔悴不堪,有的写她工作的劳累程度四个“立刻”,也有的写她把钱塞到儿子的手上的那一个细节,当这个四个镜头品读完之后,孩子们的情绪已经被充分地激活了,那种鼻子一酸的感觉,就像火山一样即将要喷发了。在这个时候,需要为孩子们寻找到一个出口,这既是情感的出口,也是思想的出口,更是语言的出口。

 

所以在这个时候,我就安排了一次静态的学习,让学生写一写:此时此刻,你最想对母亲说的话。这个时候学生情绪激动、文思如泉。因为有前面一连串的动的学习,所以这个时候的静,效果就显得特别好。

 

第五次静,那是课堂的结尾升华主题。我让全体学生怀着敬意观看了一段小小的视频《献给母亲》。这个时候,学生不需要读,不需要说,也不需要写,甚至不需要思考,需要的只是用心地感受和体验,所以当那个小小的视频出现的时候,看着看着我就看到有的孩子的眼睛发红了,甚至有的孩子的眼睛里边,闪耀着晶莹的泪花,很显然孩子们是被感动了。你很难设想《慈母情深》这堂课,假如没有这四次有意识的静态的学习和安排,这个课将会变成什么模样?至少我是不敢设想。

 

事实上,课堂教学的动静相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静。很多老师上课,特别是上公开课,害怕静。为什么?他觉得静,没有效果,没有氛围,他怕学生走心,他怕学生分心,也怕听课的老师分心,其实不然。这样的课,其实更需要对静进行精心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