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5-6-30 8:21:50 浏览次数:32

《手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手指》是丰子恺的一篇散文,以幽默风趣的语言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最后点明“团结一致,根根有用”的道理。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五根手指形象鲜明,富有哲理。  

课时目标

1.语言品析:感受课文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摘抄并赏析相关语句。  

2. 主旨探究: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领悟“团结协作”的道理。  

3. 读写结合:仿照课文写法,从五官中选一个,写一段话。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语言的风趣,分析五根手指的特点及描写方法。  

难点:由手指联想到生活中的人,理解团结协作的哲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3分钟)

1. 词语接龙:复习“养尊处优”“附庸”“窈窕”等关键词。  

2. 回顾结构:课文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总写五指各有所长,再分写每根手指的特点,最后点明团结的道理。  

二、品读语言,体会风趣(15分钟

活动1:小组讨论——哪些句子让你觉得有趣?

预设1:  

“曲线优美”形容中指,像养尊处优的贵人,幽默地写出其高傲特点。  

预设2:  

把中指与无名指、食指的关系比作“关公和关平、周仓”,生动形象。  

点拨:丰子恺的语言幽默,运用拟人、比喻,使普通的手指变得鲜活。  

 

活动2:对比朗读

对比普通描述与丰子恺的写法,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  

三、探究主旨,感悟哲理(15分钟)

任务1:分析作者对五指的态度**  

大拇指:“最肯吃苦”——赞赏其默默奉献(如清洁工、建筑工人)。  

食指:“工作复杂、机敏”——敬佩其勇于担当(如医生、消防员)。  

中指:“养尊处优”——略带调侃(如生活中华而不实的人)。  

无名指和小指:“能力薄弱”——但肯定其独特作用(如舞蹈演员)。  

任务2:辩论——作者真的“无爱憎”吗?**  

结合第6段,理解“团结一致,根根有用”的深层含义。  

任务3:生活联想

小组讨论:五指分别像生活中的哪些人?  

实验:用一根手指拿笔 vs. 五根手指拿笔,体会团结的力量。  

四、仿写练笔,迁移运用(10分钟)1.明确要求:仿照课文,写五官(如眼睛、耳朵)的特点,用拟人、比喻等手法。  

2. 范例引导:  

“鼻子位居中央,像一位严肃的哨兵,时刻警惕着空气中的危险。”  

3. 展示点评:选取优秀练笔,全班分享。  

五、总结升华(2分钟)

哲理提炼:“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团结协作才能发挥最大力量。  

推荐阅读:丰子恺《白鹅》、陈鹤琴《怎样做小学教师》。  

板书设计

          《手指》——丰子恺  

          /      |      \  

      幽默语言  五指特点  团结哲理  

       拟人比喻  各有所长  根根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