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年段经典诵读
第一单元 家乡美
【名篇诵读】望月怀远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张就龄的生平
2. 注意诗中的用词
3. 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
二.重点教学
1.诗歌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
唐玄宗开元时宰相。韶州曲江(今广东曲江北)人。一名博物,字子寿。弱冠登进士。曾上书唐玄宗李隆基,主张重视地方官人选,选官应重贤能,不循资历。其文才为宰相张说器重。开元十一年(723)被任为中书舍人。张说罢相,受累外迁。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再迁中书侍郎。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时玄宗的宠妃武惠妃,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叱之。
玄宗欲以范阳(今北京)节度使张守为相,以朔方(今宁夏灵武南)节度使牛仙客为尚书,九龄都反对,玄宗不悦,李林甫更进谗言,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贬为荆州长史。二十八年卒。初,安禄山讨奚、契丹,战败,被执送京师。九龄主张按军法处以极刑,玄宗不从。及安禄山反,玄宗奔蜀,思及此事,为之流涕,遣使至曲江祭九龄。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有《曲江集》20卷传世。
二、诗歌美读
可以说:“诗歌是文字的音乐”。它有铿锵有力的节奏,有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的韵律。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吟诵诗歌那形象、生动、立体的语言,聆听它内在的或高昂或低沉韵律,体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1、学生自由诵读,结合诗歌注释解决疑难,整体感知诗歌。
2、教师范读,唤起学生的审美感知。
3、诵读指导
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师生共读,用情感去点燃情感。
三.赏析
1.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
2.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自然。
3.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A.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
B.实虚结合:望月是实景,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共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深化了怀远的深情,也留下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4.“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如何理解“怨”和“竟夕”两词所包含的情感?
是说多情人怨恨着这漫漫的长夜,对月相思而彻夜不得入眠。这里写出多情人由怀远而苦思,由苦思而难眠,由难眠而怨长夜的种种连锁动作过程,也包含着有情人的主观感情色彩。这一声“怨长夜”,包孕着多么深沉的感情!
5.“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为什么诗人“怜光满”?“披请觉露滋”这个细节描写,对于表达诗人怀远之情有何作用?
6.“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如何理解蕴含其间的情感?
写因思念远人而不得相见,故面对月华情不自禁地产生把月赠送远人的想法。晋人陆机拟古诗《明月何皎皎》有“照之有余辉,揽之不盈手。”句,诗中的“不堪盈手赠”即由此化出。随之而来便产生寻梦之想。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痴念。但借此更衬托出诗人思念远人的深挚感情,使诗的怀远更为具体、更有含蕴。诗便在这失望和希望的交集中戛然收住,读之尤觉韵味深长。
四.总结
诗题《望月怀远》,全诗以“望”、“怀”着眼,把“月”和“远”作为抒情对象。所以诗中处处不离明月,句句不离怀远,把月写得那么柔情,把情写得那么沉着,诗的情意是那么缠绵而不见感伤。语言自然浑成而不露痕迹。这种风格对以后的孟浩然、王维等诗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走进抚州】家乡出才子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1-2]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变法历时16年,虽然遭到了守旧派的强烈反对,并且随着宋神宗的病亡戛然而止,但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宋廷财政有了很大的改善,由宋神宗刚即位时的“百年之积,惟存空簿”,到后来的中央积蓄钱粟“数十百巨万”,“可以支二十年之用”,积贫积弱局势有所改观。[3]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 “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名篇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3、情感目标:想象画面,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体会诗歌所承载的感情,激发学生珍爱亲情的感情,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反复吟诵,想象画面。感受诗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后两句是从“兄弟”的角度来抒发思乡之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紧扣诗眼,从“心出发。
1、访生: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遥远的古时候,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 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著名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②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
③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
a、你是怎么记住它的?竖心旁表示什么?
b、组词(回忆、记忆……)
c、题目中是指谁回忆谁?
3、再读课题
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古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回忆起了家乡的亲人。他的心情可能会是?生读题。
是的,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
回忆源于内心,诗人在重阳节回忆起亲人会有着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诗中去感受。
二、品味词句,入境悟情
1.【翻译】独自在他乡做他乡的客人,每到欢庆佳节时,就更加思念家中的亲人。我在遥远的异乡想象着,今天兄弟们登高的时候,大家插戴茱萸,就少了我一个人。
2想象画面,由“意”入心
3、【品评】15岁那年,王维就离开了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想取得功名,实现个人的理想,写此诗时王维只有17岁,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倍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亲人。17岁的王维身处“异乡”作为“异客”是什么滋味呢?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即使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即使满腹才华被他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是深切,诗人把满腹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中了?平常也就罢了,而佳节来临时,别人家举杯畅饮、庆祝团圆,而诗人却只能孤独的回忆这一幅画面,怎能不会使他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家乡人、家乡事都如放电影般频频从王维的脑海中荡过,这些都令他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呀!17岁的他还是一个孩子呀,就已经背井离乡。生病时没人照顾,遇到困难没人帮忙,因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
三、升华情感,深入人心
1、诗歌,不仅可吟也可唱,让我们跟着曲调把王维那份思乡之痛倾诉出来吧。播放歌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生跟着一起唱。
2、短短的四句诗,仅仅28个字,将道不尽的离愁,诉不完的思乡,曲折有致地铺展在我们面前。历经1000多年,当我们今天再次读起它的时候,涌向心头的又岂止是感动?在不知不觉间我们也走进了这浓浓的乡愁中,今后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都不要忘记亲人,不要忘记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啊!
四、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读读王维的另一首思乡诗《杂诗》。
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异客 倍思亲
【走进抚州】家乡风土名胜
1、抚州文昌桥历史
江西抚州文昌桥是一座古老的大石桥。跨汝水(今抚河)两岸,位于江西抚州市中心,是通往省会南昌、沟通赣闽要道重要交通桥梁之一。该桥始建于南宋乾道初元(公元1165年),初为大桥,“上棼下宇,其眷渠渠,重檐直栏,其翼舒舒”,后来该桥被洪水冲毁,改为浮桥,东西百丈串连大船五十四艘。一遇雨季,浮桥冲开,两岸交通便完全隔绝,至嘉泰年间(公元1201——1204)合六县人的力量,建成石桥,桥面上铺有木板,建筑房屋。由于狂风暴雨,大桥几度被破坏复修,直至明嘉靖年间,采石大修,前后一共花了六年,耗费白银十七万两,才建成一座全部石砌的坚固桥梁。清嘉庆8年至18年重建时,修有专志——《抚郡文昌桥志》,开创了我国编写桥梁建筑专著的先河,曾被清代各地作为建桥蓝本。修建文昌桥时工匠们创造的“干修法”施工,在我国建桥史上留下了辉煌一笔。
2、抚州文昌桥简介
位于抚州市东门外,横跨于抚河东西两岸,是赣闽要道重要交通桥梁之一。明代以前,这里为木梁土桥或小舟连缀浮桥。石构拱桥,始建于明嘉靖元年(1522),建成时,桥之两侧有店屋92间,观音阁一座。全长243.09米,高12.66米,桥墩13座,桥孔12个。清嘉庆八年(1803)和光绪五年(1879)分别重修,并增设桥亭、桥屋、桥塔等附属工程。民国三十一年(1942),4号桥孔被炸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于1960年和1983年两次维修和扩建。车行道桥加宽到7米,人行道加宽2米。东西两端增建引桥57.40米,桥全长达255.4米,宽11米,荷载量13吨。桥面为混凝土结构,两侧有雕花栏杆。
3、抚州文昌桥的传说
传说明朝万历年间,抚州府临川县城里有“陈、罗、章、艾”四大才子。某年,有一知府到抚州上任,欲过文昌桥进城,只见四个汉子坦胸露腹横卧桥上挡道,身旁放有一只陈旧的箩,装着几株艾子。知府知道是“陈、罗、章、艾”四位才子出对子考他,随即吩咐衙役叫才子们报出上联来!四个才子一听要上联,立刻翻身跃起,随口吟道:“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原来这“上文章”是指他们自己有满腹文章,而“下文章”则是借用抚州方言“文昌”与“文章”谐音的特点,暗指他们身下躺着的文昌桥。四才子坦腹仰面朝天,阳光晒着他们的肚皮,正好形成“文章桥上晒文章”的绝妙构意。知府一听是这么一个绝对,憋得目瞪中呆怎么也无法对出下联,于是吩咐衙役打桥原路退回。黄昏时候,来到一个渡口,见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黄昏渡”三个篆体大字。知府询问摆渡人,摆渡人指着对岸前后两个村子说:“前村名前黄昏,后村名后黄昏,故而此渡名‘黄昏渡’“。知府一听这话,猛然受到启发,终于想好一句下联。立即传令打轿进城。谁知轿子回到文昌桥,四位才子叫一书僮送来一个纸卷。知府拆开纸卷一看,只见上面写着:“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知府这时才知陈、罗、章、艾四个才子果然不是等闲之辈,于是在任职间,尽量体恤民情,造福一方百姓,传为佳话。
4、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同学们热爱我们的家乡,立志把家乡建设的更加美好!